碧螺春是一种著名的中国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和吴县地区。它得名于制茶时所用的鲜叶中心尖嫩芽,形似螺蛳,而且茶叶干燥后呈青蛙皮的色泽,具有清香高雅、口感醇厚的特点。
碧螺春茶叶之所以具有层毛,主要是因为它的采摘标准和制茶工艺决定的。
首先,碧螺春的采摘标准非常严格,只有在春季茶树新芽嫩叶初长一四时期采摘的娇嫩芽叶才能称得上是碧螺春。这些芽叶上覆盖着嫩绿细茸茸的毛,这层毛又叫茶胚毛或茶霍壳,是茶树的保护机制。茶树在茁壮生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就会在嫩叶表面长出一层细软的茸毛,这些茸毛可以保持嫩叶表面光滑,防止病虫害侵入,同时也能保持叶肉湿润,有助于养分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进行。
其次,碧螺春的制茶工艺中也保留了茶叶上的这层毛。在碧螺春的制茶过程中,茶农会将刚采摘下来的娇嫩芽叶进行微发酵处理,然后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剔除茶叶表面的茸毛,而是将它们完整地保留在茶叶上。这样一来,碧螺春的茶叶在干燥后仍然保持着茸毛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茶叶的观赏性,也有助于保持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此外,茸毛还可以起到储存和释放香气的作用。茸毛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和气味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茶叶的香气的保持和释放。因此,碧螺春茶叶上的茸毛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茶叶保持天然香味的重要元素。
总的来说,碧螺春茶叶有层毛主要是受到茶树自身保护机制和制茶工艺的影响。这种茸毛为茶叶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和观赏性,也是碧螺春茶品质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之一。